文字来源:
发布时间:
为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7日至8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俊副教授、王开宝老师带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社会实践团在六安市多个区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于8月12日至14日集中进行现场指导。
皖西博物馆位于六安市金安区,始建于1980年,占地1.3万平方米,藏有一级文物32件,二级文物98件,三级文物3165件,是国家二级综合类博物馆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馆方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杜裕、刘瑞涵、赵锋薇三位同学深入研究文物和人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悟皖西地区厚重的文化传统和红色底蕴,系统学习讲解技能技巧,积极投入到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讲解工作中。在古代文明展区,通过生动讲述皖西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辉煌成就,使参观人员近距离感受远古先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在古代文物展厅,面对一件件精美的陶器、瓷器和青铜器,与参观人员一同领略文物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体会皖西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在革命历程展区,通过对珍贵历史照片和英雄人物事迹的细致讲解,深入阐释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参观者进一步认识到皖西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三位同学声情并茂、生动鲜活的讲解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参观人员和馆方的一致好评。
诞生于1931年10月25日的红二十五军参与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被誉为“北上先锋”,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8月13日下午,实践团一行来到位于霍邱县城关镇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王俊围绕红二十五军的初建、发展、壮大等历程,选取重大标志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迹,开展了一场情感充沛、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现场教学。精彩的讲述使大家深刻认识到红二十五军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勇于担当、英勇善战的光辉品质,以及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伟大贡献。随后,全体师生到霍邱县博物馆考察学习。在工作人员介绍下,大家深入了解扁担岗、红墩寺、城东岗、大洪城、堰台等遗址发现、发掘、保护和利用情况;现场领略龙灯、花鼓灯、旱船、花挑、柳编、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深刻体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
8月14日上午,实践团一行到霍邱县马店镇看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梁保珠老人。作为上甘岭上的通信兵,梁老英雄向大家深情回顾了参加上甘岭战役的难忘岁月,特别在食品和饮用水极度匮乏的情形下,战士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展现了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场同学纷纷表示,梁爷爷的事迹非常感人,使人深受震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大学生要传承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书写无悔的篇章。
8月14日下午,实践团一行赴城关镇幸福社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王俊、高勤朗、陈百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和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同胞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携手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难忘事迹,深情讲述了“长征路上的洪学智”“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等红色故事。丰富真挚的情感和娓娓道来的讲述使现场听众深刻感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实现浴火重生,取得革命胜利,朝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团结和伟大复兴勇毅前行。随后,大家还赶赴新店镇黄泊渡村开展“蓼城新语”夏令营红色文化宣讲活动。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大学生敢于吃苦、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宝贵品质和精神风貌。新时代新征程,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将牢记“国之大者”,继续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努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守正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文/王开宝 耿煜 杨宇婷 图/程家辉 吕鹏鹏 审核/吴学东)